现代手法编创 再现原生态魅力“长海号子”现荧屏
大连旅游 茫茫大海,一叶小舟宛如浮萍随着风浪起伏漂泊,一声苍凉的号子在船头响起,十几条汉子拉帆扯网,一网鱼虾蹦跳着跃出海面……近日,大型音舞诗画“演绎原生态长海号子——渔家风情”《大海的歌》综艺晚会,在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首演,这也是我市非遗项目首次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展示出来。本次晚会节目编导、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、大连市西岗区文化馆副馆长乔志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,希望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海号子,将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。
千百年来,长山群岛的先人们留下了厚重的海洋文化,其中传唱百年的长海号子便是代表之一。当帆船入港或离港时,两舷各排列若干船工蹬挽篙,身躯倾斜成同样的角度,步调绝对一致,又需十分用力,才能把笨重的大船移动。为了行动和用力的统一,喊号子就势在必行,一人领,众人和,声起力至,形成合力。于是,在海边,当苍凉的号子从船头响起,就意味着,一网网鱼虾就要蹦跳着跃出海面。
“为了真实再现这种原生态的喊号场面,我们到长海采风,和当地农民一起吃住。”乔志友告诉记者,2013年春节刚过他就接到了节目的编导任务,随后他和其他文化工作者一起深入海岛,挖掘整理资料,向当地老艺人学习,反复研究,最终设计出既能表现原生态又具感染力的舞蹈动作。
据乔志友介绍,表演节目的演员们都是大连艺术学院的学生,很多还是大一新生。“虽然他们舞蹈基本功扎实,但是由于缺乏原生态的舞蹈经验,无法达到预期效果。”为了让他们理解长海号子,乔志友在介绍舞蹈背景的同时,还亲自示范每一个动作。从今年3月份排练开始,乔志友就往返于大连和开发区之间,为学生们编舞。“这些学生卖力地学习和表演,让我非常感动。”乔志友说,为了不影响学生上课,排练只能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,每晚六点半到九点,学生们就准时到位排练,很多学生胳膊肘和脚都磨出泡,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请假,始终坚持排练,力争诠释好每一个舞蹈动作。
“过去的老渔民留下很多财富,我们能做得就是通过艺术形式,将‘长海号子’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留给后代人。”在正式演出中,通过演员的表演,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舞美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,综合声光电多种音画艺术元素,展现了原生态“长海号子”的独特艺术魅力,赢得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。
列入“非遗”长海号子不输川江号子
长海号子的雏形是人们嘴里下意识齐声发出的一种“呼号声”,开始只有简单的音节。久而久之,演变成了船工们整齐划一的劳动“号令”,由一个号子头领唱,众人和声的民间音乐形式。据了解,长海号子几乎涉及到海上生活的每一个细节,甚至细致到每个动作,撑大篷、拔锚、勒锚、摇橹、拉纤、出舱、推船、抽滩、拉网、拔鱼包,都有相应的号子。较之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川江号子,作为北海号(流行于大连、营口、烟台、青岛一带的船号)的重要代表,长海号子毫不逊色。
“现代大连有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过有‘长海号子’,”随着现代轮机船只替换了原始帆船,机械化代替人力,传唱千年的长海号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。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,长海号子这门古老的艺术也一度面临着式微、甚至消亡的命运。幸运的是,2011年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长海号子”保护传承基地落户长海县小长山乡。
据了解,为了更好地传承“长海号子”这一民族艺术瑰宝,市县乡三级文化部门对长海号子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抢救性发掘,并将“长海号子”非遗项目以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搬上大连文艺舞台。长海县将通过成立“长海号子”保护传承基地,到乡镇中小学成立合唱团、教唱长海号子,再版“长海号子”传承人、海岛作曲家宋成儒的音乐歌曲作品集,举办其以“长海号子”为艺术创作素材的作品音乐会等方式进一步扩大“长海号子”的对外影响力,使“长海号子”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艺术光芒。
相关链接:大连旅游:
小长山岛旅游
——现代手法编创 再现原生态魅力“长海号子”现荧屏